来源:青小岛
2023-04-11 21:14:53
各地拼经济、招项目,竞争愈发白热化。
【资料图】
今年以来,上海、深圳、杭州等城市都召开了高规格的招商引资大会,并且近期招商的力度仍在加码。
4月6日召开的2023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提到,对重大招商项目最高奖励1亿元。上海提出了“三看三不看”的招商新思维:即“不看税收看业态、不看盈利看潜力、不看资历看团队”。
换句话说,上海对企业的“收割”已不局限于功成名就的企业,还包括尚处于成长期的潜力股。
与青岛同处一个梯队的宁波,开启了“拼抢”模式,甚至喊出要“虎口夺食抢项目”。略带有攻击性的字眼,显示出宁波对招商引资的重视程度。
各地的动作,也预示着青岛要想杀出一条路,绝非易事。
据青岛日报报道,一季度青岛的招商引资未达到预期目标:
全市新签约5亿元以上项目64个,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2个,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。同时,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,与当前形势任务相比,与先进地区相比,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。
因此,要完成青岛在全省勇当龙头、在全国争先进位、在全球彰显特色的目标定位,接下来青岛须付出更大的努力。或者说,需要一股狠劲。
1
首先,要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或项目的招引。
青岛最近接连落地的项目,引人关注。
4月10日,网上传出有“宁王”之称的宁德时代,在青岛注册新能源公司。
这是继2021年出资2亿参与投资青岛隐山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(有限合伙)之后,这家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公司在青岛的最新手笔。
虽然新公司注册资本仅有670万元,且主要偏向销售、服务方向,但能看出其对青岛市场的看重,也引发了对于未来进一步合作的遐想。
而在4月7日,青岛刚刚落地了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——北京华芢生物。
当天,北京华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青岛崂山区签署合作协议,落地华芢生物总部项目,建设包括TPG凝胶在内的一类新药研发、生产、销售、办公总部基地。
华芢生物虽然名气不是很大,但是潜力却不小。主要研发能满足巨大临床需求的生物大分子药物、疫苗等产品。
公司旗下核心产品TPG凝胶剂型新药,首个适应症为治疗糖尿病足溃疡,正在开展二期临床研究。此产品是国内唯一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药物,有望填补中国糖尿病足治疗市场的空白。
2021年,华芢生物获得亿元A轮融资,由知名机构鼎晖投资独家投资。
宁德时代和华芢生物,不仅为青岛带来实实在在的项目,也向外界传递出看好青岛的信心。
此外,今年青岛市、区两级“一把手”曾前往北京等地,与央企洽谈合作。后续的推进,一定要跟上。
与此同时,青岛正在向各区市、部门传导压力。4月4日,青岛再度召开会议指出,切实增强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,以更大力度抓产业、抓招商、抓项目。
把招商引资与选拔干部挂钩:要突出实干实绩,用好调度、督导、督查、观摩、考核、打擂台等手段,坚持“赛马场”上选干部,激励各级干部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。
2
在项目争夺激烈的形势下,把存量项目做出增量是条不错的路径。
青岛今年已有多个成功案例,比如两个世界500强企业在青岛的最新布局。
3月份,欧力士融资租赁(青岛)有限公司在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注册成立,注册资本2亿元,由欧力士融资租赁(中国)有限公司独资设立。
欧力士是青岛引进的首个世界500强企业产业运营总部项目,2021年9月落地。
这次在青岛设立欧力士融资租赁(青岛)有限公司,是欧力士融资租赁(中国)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唯一投资的法人机构,充分反映出欧力士扎根青岛决心。
同样加码青岛的还有阿斯利康。
3月25日,阿斯利康与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署投资合作协议,宣布再度扩大在华生产投资,携手青岛市深化区域总部及罕见病高地建设合作。
根据协议,阿斯利康在青岛建设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,总投资约4.5亿美金。
值得一提的是,阿斯利康与青岛签约时,得到了山东的最高礼遇。山东党政“一把手”与阿斯利康公司执行董事、全球首席执行官苏博科一行会面。
除了招引来的项目,青岛本土企业的投资热情也在释放。
4月7日,青岛啤酒年产100万千升高端特色啤酒生产基地项目落子崂山。项目将融合“高端特色啤酒、威士忌生产、时尚酒吧、文化旅游”等多业态集聚发展于一体,成为具有全球一流水平的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生产及文旅体验基地。
同一天,胶州上合新区举行的“2023年第一季度项目集中签约暨产业发展指导专家聘任仪式”上透露,落地海尔电器项目,总投资30亿元,将建设海尔家电整机生产线,产能200万台,年产值约40亿元,预计将于2023年底开工建设。
前些年,青岛招引了诸多大项目,如何让这些企业增产扩能,青岛应该再努努力。或者开放更多场景,或许提供更优的服务,让企业看到更大的发展前景。
3
拼经济,说到底还是要靠制度、比环境。
如今,青岛将营商环境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与之前制定相关制度、从上而下推动改善营商环境相比,最近青岛的系列行动表明,城市更加注重倾听市场主体的声音。
月初,青岛发出《致全市市场主体的一封信》,采用“无记名方式”针对营商环境展开问卷调查。如此办法,得到的反馈会更真实。
同时,4月6日至4月30日,在全市组织开展“我为营商环境献计策”活动。
对于营商环境,青岛应当多站在市场主体的角度考量问题,更关注市场主体的感受。通过发现问题,倒逼机制体制的改变。
前段时间,沈阳一段夫妻哭诉花7万元租店面、装修,还未开业就被通知拆除的视频曾引发关注,相关话题很快被延伸至当地的营商环境上。
网友很快翻出“东北大哥怒赞无锡营商环境”一事与沈阳进行对比。事情的原由是:一位东北大哥在无锡开餐饮店,因为没接通天然气管道,店里面临不能开火的难题,当地街道工作人员了解后仅用10分钟就帮助解决。
一个无视商家需求,一个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合理解决问题,两相对比,高下立判。
两件事的处理方法,对于所有城市都应该是个警醒,包括青岛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