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哔哩哔哩
2023-01-31 17:05:28
还记得小时候吗?记得半夜醒来,透过门缝凝视外面的走廊,那里除了压抑的黑暗什么也没有;还记得你以为看到什么东西在动吗?一些恶意的,邪恶的,不成形的,可怕的东西?那是《魔童谣》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《魔童谣》是由导演凯尔·爱德华·鲍尔指导制作的恐怖片,这部电影是一种形式和故事讲述的实验,推动观众停止解读它,而是体验它。不过由于某些原因该电影在上映之前,在2022年国际奇幻电影节期间泄露到了网络上。
简介:
影片中心的两个孩子凯文和凯莉醒来时发现他们的父亲不见了,他们房子的门窗也不见了。当他们探索他们新改造的家时,相机只拍摄他们的脚、门框或天花板上光线昏暗的角落。
《魔童谣》(Skinamarink)中几乎没有情节与表演,大部分时间只有各种凝滞的镜头和诡异的机位,定格在空荡的走廊、死气的房间、充满未知的黑暗区域,还原孩童半夜惊醒疑神疑鬼的敏感视角,辅以低保真的胶片摄影。
不过这部电影确实让我感受到惊恐不安,它不同于现在影视行业中定义的“恐怖”,没有血浆、肢体、伤口、恐怖面具等视觉上的惊悚道具,带来的惊恐的是我们对未知的恐惧。
相比大家在观看恐怖电影的时候,肯定会刻意的塑造氛围,当电影进行到最高潮或者结束的时候,你有没有偷偷挪开视线,去看向黑暗、模糊不清的角落,感觉那个角落随时会出现电影中的鬼怪。
如果你有过类似的经历,那么恭喜你,《魔童谣》(Skinamarink)是一部几乎是每个镜头都有那种诡异感觉的电影。实际上电影画面中根本就没有任何“异物”的出现,但是却是从我们的幻想、未知、内心处诞生,这就非常的令人厌恶和恐怖了。
这种利用对未知事物的制造恐惧的灵感技巧,来源于一些声称对未知的恐惧可能是人类最根本的恐惧的研究,研究中提到的“杏仁核活动增强”,这表明我们可能处于高度警惕状态,以保持我们对潜在风险的警觉意识。而这正是看《魔童谣》(Skinamarink)的感觉。我们真的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,因为我们不能完全看到它,所以我们始终保持高度警惕。
《魔童谣》(Skinamarink)中强烈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远不止这些的取景技巧。电影使用了“现场特效”(是在拍摄现场实际制作的,不含有计算机生成图像以及其它后期制作技术),不过电影预算有限,所以用了非常符合电影范围的低保真风格。
在数字效果方面,鲍尔使用了一些基本的技术,包括在天花板上拿着物体时将自己PS出画面,以创造房间颠倒的幻觉。除此之外,鲍尔从20世纪70年代的电影中获得了很多灵感,而这一切都是在拍摄中得以实践。
在后期制作过程中,鲍尔从他从老电影中汲取灵感,在画面中加入了胶片颗粒等元素,赋予了画面独特的低保真,再加上贯穿整部电影的嘶嘶声,让整个影片有一定的氛围感,而不是单纯的依靠观众自己的想象力来体会恐怖。如:随着谷物四处飞舞,更容易想象出隐藏在阴影中的各种可怕的景象。
声音在28hz频率附近徘徊,会让人感觉到的恶心、眩晕。在《魔童谣》(Skinamarink)嘶嘶声更明显,所有这一切都设法唤起了类似的令人作呕的内心状态
事实上,我们被这些熟悉的图像所吸引,却被自己吓得疑神疑鬼,这让《魔童谣》(Skinamarink)像一个令人讨厌的把戏,迫使我们走过一个由我们自己童年记忆和黑暗幻想组成的房子。
当然这部电影因为“几乎没有叙述”受到了批评,虽然我不认为,但事实是它的风格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。你经常听到有人说某样东西“更多的是风格而不是实质”,这几乎让“风格”听起来像一个贬义词。但是很多时候,艺术产品能够做出实质性的陈述,正是因为它们大胆、引人注目的风格。在电影风格中捕捉到的故事可能比任何叙事包含的都要多。
没有比《魔童谣》(Skinamarink)更好的例子了,鲍尔将理论和后期制作技术相结合,讲述了一个我们童年最深处的恐惧的故事,让我们坐下来100分钟,让一个孩子最可怕的噩梦成真。当然这部电影并不适合所有人,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有点太慢了,但对于那些愿意将自己交给电影中令人不安的梦幻世界的人来说,这种体验将在演职员表滚动后很长时间内伴随着你。
这里是磨金石教育,希望我的分享能够给你带来足够的帮助,喜欢剪辑、影视的小伙伴们可以关注我,每天都会更新相关的干货内容!